重庆师范大学
标题:
“蓉漂人才荟”走进重庆大学暨“智汇锦江·才聚渝中”双...
[打印本页]
作者:
废物边缘
时间:
2023-3-13 17:30
标题:
“蓉漂人才荟”走进重庆大学暨“智汇锦江·才聚渝中”双...
“蓉漂人才荟”走进重庆大学暨“智汇锦江·才聚渝中”双城人才招聘活动公告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讲话精神,成都市锦江区与重庆市渝中区拟于3月16日联合举办“蓉漂人才荟”走进重庆大学暨“智汇锦江·才聚渝中”双城人才招聘活动。
一、办会机构
指导单位:四川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办单位:成都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单位:成都市锦江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重庆市渝中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成都市锦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重庆市渝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活动安排
3月16日09:00 重庆大学A区主教1楼招聘大厅
三、成都市锦江区简介
锦江区地处成都市主城区东南部,1991年建区,因“濯锦之江”而得名,幅员面积62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76个社区,户籍人口63.18万,常住人口90.29万,服务人口116万,是全国商贸繁华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区委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锦江生态优美,府河、南河、沙河等13条河渠流经境内,绿化覆盖率47.2%,拥有白鹭湾、三圣花乡等国家级旅游品牌,形成了“一半田园一半城”的生态格局。锦江现代时尚,春熙路商圈驰名中外,IFS、太古里全国闻名,国际品牌、各类首店入驻率全市最高,社消零总额连续19年全市第一;外国驻蓉领事机构、世界“500强”、外资金融机构全市最多,是成都对外开放最前沿、外商投资首选地。锦江人文多彩,拥有大慈寺、水井坊等30余处历史遗存,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留下了灿烂诗篇,培养造就了李劼人等一批名人名家,是彰显天府文化的重要窗口。锦江生活安逸,拥有盐道街小学、七中育才等知名中小学,聚集华西附二院、锦欣生殖等高水平医疗服务机构,高品质呈现了成都十二月市、夜游锦江等生活场景和消费场景,是成都宜业宜居生活城区典范。
四、重庆市渝中区简介
渝中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两江环抱、形似半岛。全区面积20.08平方公里,辖11个街道办事处、79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59万,日均在区人口100万以上。渝中是重庆经济高地。金融服务、商贸服务、文旅服务、科创服务、健康服务、专业服务等六大产业竞相发展,驻区市级以上金融机构184家,重庆金融资产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等6家要素市场集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保持万亿元规模,落户总部及重点企业574家,培育区域税收亿元楼宇40栋,解放碑-朝天门世界知名商圈加快打造,GUCCI西部旗舰店等283个国际知名品牌荟萃,会计评估、法律服务、人力资源等专业服务业发展全市领先,数字经济、大健康企业营收保持稳健增长。渝中是重庆历史母城。积淀了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庆府、100年解放碑的深厚历史底蕴,孕育了巴渝文化、统战文化、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等,是重庆历史文脉传承最完整、文化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湖广会馆、洪崖洞、十八梯、鲁祖庙、山城巷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成为都市新名片,“重庆母城、人文渝中”的魅力不断彰显,先后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渝中是重庆开放窗口。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中央商务区等开放优势叠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积极推进,解放碑、化龙桥服贸产业园规模保持全市第一、第二。英国、加拿大、意大利等驻渝领事机构齐聚渝中,法国领事馆旧址、美国大使馆旧址、韩国临时政府旧址等开放历史文化资源集中,解放碑十字金街成为国际品牌发布高地和时尚秀场,区块链论坛、科技金融峰会等重大活动常态化举办,带头开放、带动开放效应充分发挥。渝中是重庆都市中心。城市有机更新、深入更新、持续更新稳步推进,高标准建设两江四岸核心区,高品质推动解放碑-朝天门一体化发展,建成山城步行系统115公里,因地制宜打造边角公园、城市边坡、江边风貌、山边美景,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域精细化城市管理不断深化,城市形象品质显著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重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6个“10分钟公共服务圈”不断完善,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魅力更加彰显。
五、招聘单位(以实际到场单位为准)
附件:“蓉漂人才荟”走进重庆大学暨“智汇锦江·才聚渝中”双城人才招聘活动岗位详情表
欢迎光临 重庆师范大学 (http://cqsf.51tongnian.net/)
Powered by Discuz! X3.1